秦朝末期朝中太监乱政,秦始皇嬴政好不容易才统一的政权,只是保持了十几年在秦二世的手上就被推翻了。从起义到后来项羽和刘邦的楚汉相争,在那一个时期大地上四处都是战火弥漫。
普通老百姓民不聊生,历经了漫长的战争由刘邦再度统一创建汉朝,而刘邦从革命到即位身边的贤能将士给了他非常大的帮助。后人将其中三人称之为“初汉三杰”为此来赞颂他们在辅佐刘邦做出的贡献,在其中带兵如神的韩信也是被后人所景仰。
韩信当初投靠刘邦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平民出生的韩信背着剑四处漂泊,本来带着建功立业的想法最先是去追随了项羽,但是在项羽那里不被重用,还处处被忽略,自古以来有能力的人绝大多数是很有个性的,很生气的韩信扭头就去和项羽相争的刘邦军队里。
以后的故事大家都了解在项羽眼中什么都不是的韩信领着汉军一路乘势而上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创建了举世荣誉,但是狡兔死走狗烹,韩信最终死在了忌惮自已的刘邦手上,那麼韩信帮助刘邦统一天下是不是真的值得?
充分考虑那时候摆放在韩信眼前的选择并不是很多,加入刘邦也是慎重考虑后的决定,但是在其中韩信思索正确了一件事,而有一件事他却失算了。这句话到底怎么说呢?做对的事,是韩信对刘邦军队发展前景的预测,看准了自已在刘邦军内的升职机会。在那个时候,项羽的实力在十八路诸侯中稳居第一,乃至许多诸侯想要项羽即位,可是被项羽婉言谢绝。
假如韩信长期留到项羽军内不会有太多的表现机会,由于项羽在韩信没去以前便是一直在乘势而上,锐不可当,韩信做为军师待在项羽身边不会有过多的机会展现自已的军事才能,这样项羽的军事成功和韩信的关系就十分小,还是韩信的计谋获得项羽采取后的結果。
而事实上,韩信并不是沒有努力过,在参与军事大会的时候主动的献计献策,但是天性自大的项羽压根不把韩信当回事,对他自始至终是冷言冷语,这样韩信在项羽军内那里还会有立功表现呢?韩信在项羽军内待了一段时间后慢慢看清楚,项羽这样领兵打仗尽管能够获得一时的胜利,可是失败是早晚的事,在知道有那样的结果韩信离开项羽是肯定的。
而项羽的敌人刘邦就大不一样,刘邦军队实力一直处在劣势,再一个就是刘邦自已的军事才能并不太高,而胸中有丘壑的韩信到刘邦那边肯定是大有做为,只需要自已可以脚踏实地便能够获得兵权最终变成指挥者。其实刘邦一直以来都有自知之明,自已指挥不好就会让韩信来指挥战斗,而放开手的韩信这才能够全力以赴充分发挥自已的军事才能。
下面是韩信失算的一件事,那便是韩信自已觉得,刘邦全靠自已的军事能力才能统一天下,事后会善待宽容他。韩信在离开项羽拜见刘邦的时候,两个人是有过一次会话的,刘邦问韩信为什么会选择投靠自已,韩信是那样回应的:项羽十分自私自利,喜爱妄自尊大,看待属下沒有仁厚的心,在他手下获得贡献的将士无法得到应当奖励的封赏。
因此 大家都不愿再跟随他,而汉王不一样,汉王看待属下有善意,奖优罚劣,因而才会选择跟随。韩信情商低沒有赞扬刘邦这也是他自始至终无法得到刘邦真心实意的原因。
接到将军印可以统领三军的时候,韩信彻底展现出他的才能领兵神速,而且用兵如神,打下齐国后韩信第一时间跑去向刘邦索取封赏,而刘邦忌惮于当时韩信君威,竟封了他真齐王,韩信毫不在意,他居然认为刘邦是确实无私奖罚分明。
也有便是在楚汉决战时候,刘邦下令韩信、彭越、英布三军一起攻击,在刘邦下发攻击指令的时候,韩信却沒有立刻实行只是让刘邦先犒劳自己,这就好比和刘邦讨价还价,你如果不封赏我就不进攻,做为汉军主帅怎能忍受属下的肆无忌惮,而韩信假如预测到了之后自已的死就是自己埋下的种子他还会继续那样要挟刘邦吗?
汇总:韩信天真烂漫的觉得,自己军事才能卓越,就可以肆无忌惮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在他向刘邦索要封号和领地后,他以为自己还可以满不在乎的管理自己土地上的老百姓,他认为刘邦的封赏是甘心情愿的,却不知道刘邦仅仅是忌惮于韩信那时候的兵权在手,在历史上沒有那一个君主可以忍受大臣功高震主的行为,不杀你的时候,那是你还有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