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冰雪运动仍是“奢侈品”?科技可降其门槛
两会前夕,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如今冬残奥会正火热进行。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毫无悬念地成为热议话题。
前不久公布的相关调查统计显示,中国已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不过,不得不承认,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在国内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
冰雪产业活力有待提升
作为一名滑雪爱好者,全国人大代表、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艳玲关注的议题之一是——如何推动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
来自黑龙江的孙艳玲认为,尽管北京冬奥会给黑龙江冰雪运动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但目前黑龙江冰雪运动发展依然受到很多因素制约。
孙艳玲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她经过一年的调研发现,目前黑龙江省拥有130多个滑雪场,90%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由于规划统筹不足,目前这里滑雪场、冰雪游乐场偏多,滑冰场偏少,场馆建设数量比例失调。”
“我平时也会带着孩子、朋友或者员工参加一些滑雪活动。”孙艳玲从多次滑雪经历中发现,冰雪产业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配套产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冰雪爱好者的需求。此外,冰雪运动普及化程度不足,市场化水平不够,未能与冰雪旅游和冰雪休闲健身等产业的发展有效衔接,冰雪产业活力有待提升。
作为冰雪运动大省,黑龙江冰雪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这些情况,或许也是我国冰雪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国内1800平方米的标准冰场加起来,粗略估计不足500个;把300平方米以上大大小小的冰场全部加起来,粗略估计在1000个以内。”北京2022年冬奥会科技冬奥专项“制冰机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制冰机总工程师刘楷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以冰场为例介绍说。
刘楷观察发现,即使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只有很少的孩子在学冰壶、冰球这类运动。
“还是因为太贵了,冰场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很多冰上运动成了‘奢侈品’。”刘楷说,相比之下像加拿大这样的冰雪运动强国,人口虽少,却拥有几千个冰场,冰雪运动已成为真正的大众运动。
用科技降低冰雪运动的门槛
冰雪产业活力不足,许多冰雪运动仍是“奢侈品”背后,固然有诸多因素,其中科技因素不容小觑。
以冰上运动为例。“制作冰场时所需要的浇冰机、冰漆、冰铲等设备大多从欧美国家进口,价格昂贵,而国产设备没有推广开。”刘楷介绍,冰场上的基础设施也是如此,冰球场上用的弹性板墙,很多是从加拿大进口,价格在100多万。
就滑雪场而言,刘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室外滑雪场建设成本稍低,但室内滑雪场的建造也存在类似情况,压雪机主要依赖进口设备,场地总投资动辄几亿元。
成本高昂的另一个原因在运行环节。
刘楷介绍,国内冰场在设计建造时,往往包含制冷、采暖和通风不同团队,大家各有分工,却没有将几个环节统筹整合到一起,这就很难做到冷热综合利用。
“最终导致冰场的运行费用惊人。”刘楷粗略估算,按照传统思路设计,一个1800平方米的标准冰场,仅制冷环节一年就要耗费150万元左右的电费,再加上除湿、供热等费用,一年运行电费可能高达400万元左右。
而刘楷去欧洲冰场调研时发现,很多国家的冰场在设计建造之初就将不同环节融为一体,考虑冷热综合利用,同样规模的标准冰场,运行费用只有国内的一半左右。
在刘楷看来,要推广冰雪运动,发展冰雪产业,加大科技投入至关重要。“如果冰场建设时能有更多国产设备可选择,就可以大大降低投资成本;场馆设计之初就科学考虑冷热综合利用,就能大大降低后期的运行成本。”刘楷分析,冰雪运动基础设施的建造和运行成本降低,消费门槛降低,最终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孙艳玲也日益体会到科技对冰雪产业的重要性。她发现,在深圳的室内滑雪场,人们可以穿着雪橇、对着大屏幕,在电动滑雪毯上模拟滑雪。空间不是很大,但是科技感十足、体验感十足。
“如果在冰雪场馆中融入更多科技元素,就可以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体验到冰雪运动的乐趣。”孙艳玲说。
她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冰雪产业进行普查摸底,通过大数据分析,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及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冰雪运动统筹引导,科学规划布局冰雪运动场地,同时对国产设备生产厂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人才、资金方面的扶持,提升国产设备生产厂家的科技含量,加大冰雪运动配套设施的供给,让“科技+冰雪”发挥更大作用。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