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痛风日
随着持续升温,冰啤酒、奶茶、海鲜等“痛风”套餐已上线。在4.20世界痛风日到来之际,希望通过以下痛风相关知识的讲解,帮助广大痛风病友们做好疾病管理。
由于高嘌呤饮食的摄入,痛风已成为我国常见的代谢性风湿疾病,好发于中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近年来,痛风发病年龄明显年轻化,20至40岁患病人群也日趋增加。此外,高尿酸血症已成为跻身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第四高”,不仅导致关节炎性病变,也可引起肾脏、心脑血管等损伤。
1
痛风的由来
痛风是一种由于尿酸盐过多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炎,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
尿酸是嘌呤在人体内代谢的终产物,由于人类嘌呤代谢途径中缺乏尿酸氧化酶,不能将尿酸降解为尿囊素,因而只能经肾脏排泄大部分尿酸。因此,人体若出现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障碍,便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
2
尿酸的生成与排泄
人体尿酸的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80%来源于人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和核酸分解代谢等,仅20%来源于食物。换而言之,当痛风患者通过低嘌呤、低热量饮食,仅能控制人体内一部分尿酸的生成。而引起嘌呤代谢紊乱的其它病因,如嘌呤代谢途径中一些酶的缺乏、遗传因素等,是仅通过饮食调节无法控制的,需联合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治疗。
此外,人体肾小管上存在参与尿酸排泄的重要转运体,如人尿酸盐阴离子转运体、人尿酸盐转运体、人有机阴离子转运体等。当这些转运体出现异常,会影响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和分泌,从而影响尿酸的排泄。研究表明,这些转运体的异常与基因变异有关,它们也成为促尿酸排泄药物的重要治疗靶点。
3
合理控制尿酸
仅低嘌呤饮食并不能完全消除痛风患者的后顾之忧,需配合药物治疗,才能更好的控制痛风发作。
目前降尿酸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抑制人体内尿酸的生成,包括别嘌呤醇、非布司他等;另一类主要促进尿酸的排泄,包括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隆等。
还有研究表明,碳酸氢钠可通过碱化尿液溶解尿酸而促进尿酸的排泄;此外,非诺贝特(降脂药)、氯沙坦(降压药)也可促进尿酸排泄,是痛风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者的较好选择。
4
正确认识痛风,做好疾病管理
在痛风的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仍存在对痛风的认识误区。
其一,由于痛风通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发作性的单关节红、肿、热、痛,经抗炎止痛治疗后可快速缓解。因此,不少患者认为该病仅是一种急性关节疾病。事实上,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只是其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该病还包括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和间歇期,也可因尿酸控制欠佳导致疾病间歇期缩短,进入慢性期,出现关节畸形甚至痛风性肾病。
其二,许多患者经降尿酸药物治疗后,尿酸可短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时患者认为痛风已好转,常自行停用降尿酸药物,造成尿酸降而复升,病情反复,甚至因尿酸水平长期控制欠佳,出现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高尿酸血症的并发疾病。
其三,勤饮水可促进尿酸排泄,而过度劳累、肥胖等因素会增加痛风发作风险。而部分患者忽略了饮水、劳逸结合、合理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在防治痛风过程中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痛风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范畴。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尿酸药物及监测尿酸水平是痛风患者需长期坚持的疾病管理方式。
转自:湖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