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是家禽,常见于百姓之家。然而在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殿宇之上,它作为灵禽的化身,与仙人一起,以“仙人骑鸡”的姿态,率领一众神兽,镇守在屋脊檐角的最前端,构成了中国古建筑最具标志性的天际线。
屋顶担大任
在我国传统建筑屋顶的屋脊檐角上,常常排列着一些数目不等的小像。这些小像叫作吻兽,也叫作脊兽、檐角走兽等,古建筑行业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因为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无路可走,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
吻兽在古代被视为辟邪之物,可以保家宅平安,一般呈单数排列,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数量也不同,一般不超过9个。世界上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垂脊上有包括“仙人骑鸡”在内的11只吻兽,这在中国汉族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太和殿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除殿顶正脊外,太和殿的两层重檐各有4条垂脊,每一条垂脊上均有仙人小像和走兽装饰,加起来共有88个,可谓规模壮观。
除此之外,吻兽也有其实用功能。屋脊最前端的瓦片要承受后面整条屋脊上的瓦片向下的“推力”,如果没有固定措施,很容易就被大风吹落。吻兽固定在屋脊的瓦片上,可以防止瓦片掉落,保证房屋的安全。在一众吻兽中,仙人骑鸡往往位于最前端。它负责固定屋脊下端第一块瓦片,可谓责任重大。
仙人骑鸡不同于其他吻兽的造型,是一位骑着鸡或凤的仙人,民间也叫其“仙人骑凤”“鸡道士”。以仙人骑鸡带领下的诸多神兽作为建筑屋脊装饰,是从明清时才开始的。在此之前的建筑中,屋脊装饰较少,至多只有一枚兽头。
仙人坐骑一直都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与神话中:太上老君驾鹤飞行,张果老骑驴神游,南极仙翁与鹿相伴,老子驾着紫气“乘青牛而过”……佛教故事中的神兽也往往各具神力:地藏菩萨的骑乘谛听能明辨天地一切真理善恶,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能上传天意、下达民情……然而,纵览华夏的珍禽灵兽,能时时陪伴主人并常常出现在普通人视线中的,便只有屋脊上的这只鸡了。
传说警世人
仙人骑鸡中的“仙人”是谁?
有人说他是商纣王。传说纣王在封神后,被罚做司晨之神,必须每日最早起来骑着公鸡报时。
也有人说,“骑鸡”的人是姜子牙的妻弟,他想通过与姜子牙的亲戚关系夤缘攀附,却被姜子牙看出。姜子牙深知他才能有限,告诉他官位已经升至顶处,若再升就会摔下来。古人根据这个传说,把姜子牙妻弟的小像放在檐角的最前端,寓意着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还有一种说法是:战国时,齐宣王之子齐湣王即位后,穷兵黩武,野心膨胀,骄纵自大,致使君臣不和、内外树敌,终于引来五国联合讨伐。他在外逃路上被一条大河挡住去路,走投无路之际,忽然有一只凤凰飞到他跟前。齐湣王飞身跨上凤凰背,骑着它渡过大河,绝处逢生。因而,仙人骑凤塑像也有“逢凶化吉”的寓意。
明清时期,仙人骑鸡的造型已应用于建筑屋脊上。
仙气绕古今
虽然仙人骑鸡在明清时才出现在建筑的屋顶上,但是人与鸟相结合的形象很早就已经出现在陶器、玉器、丝织品、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比如,在汉代的漆画和画像石中曾大量出现“羽人”的形象。汉代社会上修仙风气盛行,人们渴望能够像鸟一样展翅高飞,升入仙境,以求长生不老。而羽人正是一位“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的神仙,因此被人们视为不死的象征。于是在汉代墓室升仙的壁画中,多次出现羽人的形象,其中以羽人引导的《乘龙飞升图》最为有名。凤鸟被视为神鸟,人们认为它是灵魂通往仙境的纽带。于是在汉代的卜千秋墓与马王堆墓中的绘画中,都出现了骑乘凤鸟向仙境飞去的画面。
宋徽宗所作《瑞鹤图》中建筑屋檐仅上翘,并无其他装饰。
佛教在唐代开始兴起,这个时候,许多艺术形式中都出现了华丽的仙鸟背上骑乘着佛家弟子的形象。在之后的辽宋金时期,建筑屋脊上开始出现动物造型。到宋代时,嫔伽成为屋顶脊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营造法式》上记载“:殿角至厅堂榭转角,上下用套兽、嫔伽、蹲兽、滴当火珠等。”嫔伽是佛教和西方净土的象征,又叫妙音鸟。它上身是仙女,下身是鸟腿,声音美妙,听者无厌。随着佛教的兴盛,嫔伽的形象开始进入百姓的生活。除了女子形象,妙音鸟还有力士的形象,现存的部分古建筑延续了宋代古风,在吻兽首位依然安放的是力士形象的嫔伽。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上尚未出现脊兽
明清时期,凤鸟的神秘感渐渐消失,更多地接了“地气儿”,仙人所骑之鸟也不仅限于凤,鸡也成了充满民俗风的新潮“坐骑”。骑鸡的形象也正是在此时极具戏剧性地登上了中国最高等级的建筑屋顶。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非常民俗情趣的解释:“鸡”“吉”谐音,“骑鸡”即“骑吉”。就这样,仙人大模大样地跨坐在鸡背上,带领着身后名声赫赫的龙、凤、麒麟、狻猊等神兽,占据着中国华丽宫舍的屋脊,构成了中国古建筑最具标志性的天际线。
明清时期,糕饼模具上仙人骑鸡的图案。
本文选载自《中华民居》杂志NO.1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