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第一雅虎网 » 站长资讯 » 娱乐八卦 » 生活百科 » 文章详细

邵逸夫百年人生传奇如影视:成绩辉煌亦有遗憾

来源:网络搜索 浏览次数:814次 发布时间:2014-01-08

邵逸夫热心公益,其捐建的“逸夫楼”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学。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邵逸夫亦多次捐赠。2002年,他创办“邵逸夫奖”,表彰世界科技优秀人才,推动包括内地、香港在内的世界各地的科学研究。

  据悉,邵逸夫追思会的详情将另行公布。

  人物>>>

  从合力拍片到分道扬镳

  邵氏兄弟恩怨离合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的名望家族,排行老六,所以邵逸夫后来被港人称为“六叔”。三位大哥依次号“醉翁”、“邨人”、“山客”,邵仁楞给自己取的号是:逸夫。

  20世纪初,舞台剧很受欢迎,大哥邵醉翁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成立之初,生产的11部影片,基本上是老大执导;老二、老三独立或联合编剧;邵逸夫不仅会编剧还能做摄影。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限度缩短了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

  同时,也因为一些影片粗制滥造,“天一”得罪了其他电影界同仁,上海6家电影公司联合发起抵制,“天一”在上海无法立足。邵醉翁便派遣三弟远赴南洋开展制片业务,邵逸夫协助。

  在南洋,邵逸夫一呆就是30年,他主管邵氏公司的制片发行,使邵氏公司成为南洋首屈一指的大发行商;另一头的香港,二哥邵邨人与儿子经营的“邵氏父子公司”被当时的电影业龙头“电懋”公司打击得无还手之力,在夹缝中求生。

  1957年,年届50的邵逸夫回到香港,想接掌“邵氏父子”制片业务,以稳定片源。邵邨人认为要“多建戏院,增加收入”,邵逸夫则倾斜到发展电影制作,兄弟俩最终分道扬镳。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此,“邵氏父子”只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则主管制片业务。

  叫板“电懋”,对阵“嘉禾”

  竞争残酷失霸主地位

  上任之初,邵逸夫即对“邵氏兄弟”进行改革。邵逸夫买入清水湾的80万平方英尺土地,兴建大规模片场,仅常驻合约工作人员(编剧、美术等,不包括演员)就有500多人。这一片场,日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为邵氏以流水性作业生产奠下基石。

  当时的香港影坛,“邵氏兄弟”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陆运涛执掌的“电懋”。陆运涛是新马首富之子,比邵氏兄弟早两年登陆香港,财雄势大。当时,电懋旗下明星有林黛、尤敏等,更有张爱玲、秦羽等编剧助阵。刚到香港的邵氏,独有女星乐蒂,邵逸夫是寸步难行。

  邵逸夫立即发挥自己在“天一”大量拍摄古装片的优势,主打大制作彩色古装片,提出“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口号。当时,“电懋”还是以时装片为主,尚未大规模发展彩色片。1957年,邵逸夫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拍摄《江山美人》。此片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5项大奖。“邵氏兄弟”在香港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1964年,在赴台参加第11届亚洲影展途中,陆运涛夫妇乘坐的飞机爆炸,57人无一生还。“电懋”从此一蹶不振。翌年,香港全年上映的34部影片,就有20部是邵氏出品。邵逸夫坐上影坛霸主的宝座。

  达到巅峰期的“邵氏兄弟”,却又遭遇集团重臣邹文怀叛变另组“嘉禾”。邹文怀1959年加入邵氏兄弟,担任宣传主任,后擢升为首席执行官,地位仅次于邵逸夫和邵仁枚。

  邹文怀以40万港元组建“嘉禾”,挖角邵氏的罗维、徐增宏等武侠片创作主力,抢拍《盲侠大战独臂刀》,引得邵氏反目将其告上法庭。当时,“嘉禾”逐渐发展分红制的经营方式,相当活络,还将邵氏谈崩的李小龙招入麾下,赚到盆满钵满。

  彼时,邵逸夫只得将当年“反叛”的导演李翰祥重新招至麾下,开始走风月片的道路,打头炮的风月喜剧《大军阀》,创下400万的票房成绩。但“邵氏兄弟”已霸主不再。

  生前立下遗嘱

  分配其百亿身家

  邵逸夫一生经历两段婚姻,发妻为黄美珍,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黄美珍于1987年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于美国拉斯维加斯结婚。

  虽一生长情,邵逸夫却子女缘薄,两子两女自小便交由在新加坡的兄长邵仁枚教养。1981年,传言原本帮父亲打理业务的大儿子邵维铭因为方逸华入主邵氏,导致他与弟弟邵维钟退出董事局。两子移居新加坡后,父子不相往来20多年。

  而为了避免4个子女与方逸华争家产、闹家变,早在1997年,邵逸夫就曾立下遗嘱分配其百亿身家。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商家免费入驻发布信息